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中美造船业争霸:美国挑战中国领头地位不切实际

发布时间:2024-05-20 16:20:07 

近日,知名智库专家大卫·多德维尔在美国知名国际媒体《南华早报》上发表评论文章,探讨美国重建造船业所面临的挑战。

文章指出,尽管美国政府有意降低对中国航运和物流领域的依赖,并通过投资和政策措施力图重建本国造船业,但鉴于中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以及美国长期忽视该领域,这一目标显得不切实际。

文章还提到中国在全球造船、集装箱制造、港口起重机供应以及港口物流软件等领域的统治地位,以及这些因素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潜在影响”。

美国造船业的挑战与中国的优势

近年来,美国在全球船舶制造业中的份额不断下降,而中国则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为行业领头羊。

根据联合国最新数据,过去 30 年,中国造船业从默默无闻崛起至行业巅峰。

根据 Clarksons 数据,截至 2023 年底,按总吨位计算,中国造船业占全球新船订单的过半,韩国约占 30%,日本略高于 10%,而美国的份额不到 0.01%。

美国政府深刻意识到这种依赖关系的不利影响,在疫情后积极推动供应链“去风险化”,试图通过各种措施恢复和提升国内船舶制造能力。

拜登总统的行政命令和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诉求反映了美国政府在提升港口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方面的紧迫性。

尽管拜登政府计划投资 200 亿美元用于改善港口基础设施,但要让美国造船业真正复苏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船舶制造业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规模优势,还在于其全面的产业链和高效的物流管理能力。

中国制造的大部分新型大型港口起重机和几乎全部的集装箱都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全球港口的装卸效率和运营能力。

美国在试图挑战中国在造船业的领导地位时面临着多重困难。

从技术落后、产业链不完整到专业人才缺乏,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

中国的物流软件平台 Logink 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其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网络支持是美国目前难以匹敌的。

美国一系列政策尝试,包括禁止使用中国制造的船舶和集装箱,看似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但实际上可能对美国自身的贸易和物流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如果美国真的切断与中国这样的全球船舶制造和物流管理领导者的联系,可能会严重影响美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和效率。

我认为,美国的这些举措虽出于安全考量,但在战略上显得过于保守甚至有些偏执。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合作与共赢才是国与国之间互动的最佳路径。

美国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与中国等船舶制造大国合作,共同推动全球船舶业和物流业的发展,而不是单方面构建壁垒。

世界船舶市场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当前全球船舶市场的主导地位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韩国和日本也是重要的船舶制造国。

三国的联合优势对美国构成了严峻挑战。

中国在造船领域的突出表现不仅体现在数量优势上,更表现在技术和效率的全面领先。

中国国家造船公司近期获得卡塔尔能源公司订单,将建造 18 艘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 (LNG) 运输船。

随着全球船队向绿色能源转型的趋势,对低碳或无碳排放的新型船舶需求将大幅增加。

中国在该领域的深厚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使其在未来的绿色船舶市场保持领先地位。

相比之下,美国若要迎头赶上,不仅需要巨额投入,还需要时间培育相关技术和产业链。

美国政府当前的政策尝试,包括通过立法和行政命令提升本国造船业能力,表面上是为了增强国家安全和经济自主性。

该策略忽视了一个核心问题:全球化经济下的产业互补性。

美国与中国在诸多领域存在密切的经济和技术互补关系,单边行动可能对这种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最终损害美国自身的经济利益。

美国造船业曾辉煌一时,但由于长期忽视和市场变化,已丧失与亚洲主要造船国家的竞争力。

要想真正恢复或提升该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财政投入,更需要全新的市场策略和国际合作视角。

从长远来看,美国应考虑与中国及其他造船强国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全球造船业发展和创新。

例如,通过技术研发、环保船舶制造,以及全球市场服务网络建设等,通过国际合作提升美国企业的竞争力。

总结一下,美国在追求其安全与经济利益时,应更加重视国际合作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而不是单方面的保护主义或恐华情绪。

合作与开放,而非封闭与对抗,将是美国在全球造船业中重新获得竞争力的关键。

美国面临的挑战需要战略智慧和远见,对中国的无端猜疑和对抗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错失合作共赢的机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美国应更加明智地选择合作伙伴,共同为未来的全球船舶市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