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AI赋能戏剧,人机共创无界

发布时间:2024-05-20 16:19:55 

12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陈军表示:“未来已至,我们不能忽视或回避技术发展的趋势,而是要适应它、研究它、运用它、引导它,让人工智能(AI)技术成为促进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手段。”

正在举行的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举办了戏剧研讨活动,聚焦“智能时代的戏剧艺术:创新与融合”主题。戏剧艺术家、科技创新者、学术研究者和文化产业决策者共同探讨 AI 如何帮助戏剧艺术在传承和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

静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慧芬表示,戏剧论坛作为静安戏剧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戏剧与城市”主题,汇聚各界专家,探索戏剧与城市、戏剧与时代发展等热点,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和推动城市发展。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指出,艺术与科技本质上相通,核心理念都是创新,超越他人,探索未知。他认为,未来的戏剧形态和特征将变得更加理性、综合和技术化。这里的“综合”超越了传统戏剧形式,是一种独创的、不固定的、没有统一的、难以定义的形式。

他表示,未来的戏剧需要组建融合的技术团队。“新的艺术创作需要新的审美和概念,我们应该鼓励创新,让年轻人敢于想象并放大想象。”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舞台美术系原主任伊天夫直言,创新不仅仅是使用 AI,而是要深刻体验社会生活,追寻人生意义。中央戏剧学院数字戏剧系副主任宋震教授也指出,AI 在影像方面可以解决场景和镜头的问题,但无法解决表演的情感问题,因此未来的电影仍需与戏剧相结合。他认为,未来戏剧和影视将产生一种相互依存和创新的关系。

虚拟制作导演何川表示,与真人演员相比,数字虚拟人高度定制化、综合实力强、IP 权益清晰,并且“永不翻车”。但由于缺乏即时性、一致性和表演技巧,目前 AI 还无法快速应用于舞台表演,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张屹南介绍了如何将整合媒体设计思维与智能技术相结合,进行生动的跨媒体舞台表演。该学院已创作了《分身·源启》、《十五度》和《漫歌行》等作品。张屹南认为,包豪斯学校将建筑、绘画、雕塑、舞蹈和音乐融为一体的“总体性剧场”改革理念,在当今智能时代可以得到更有力的释放。

他表示,用包豪斯的名言来形容当下,就是人与 AI 互不相轻,无等级隔阂,真实与虚拟世界将融为一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Dramatron 是一款使用大型语言模型的系统,可以通过“分层故事生成”来创作剧本。戏剧家与 Dramatron 共同创作的剧本在加拿大戏剧节上演出,获得好评。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姚扣根表示,近年来,国内外出现多种类型的 AI 编剧工具,例如自动生成剧本草案、优化情节、角色和对话,甚至完成剧本评估。这些工具拓宽了戏剧创作者的视野、激发了创造力并提高了效率。

姚扣根指出,AI 时代的编剧也面临挑战,包括创新能力、跨媒体叙事等。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人机协作训练进行优化。

清华大学教师陈慧表示,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AI 已从辅助工具演变为舞台艺术创作的积极参与者和共创者,不仅可以模仿现有艺术形式,还能创造新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何晗认为,AI 技术赋能传统戏曲的关键在于尊重其抒情、写意、虚拟等艺术特点。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增强传播效果,实现交互性、具身化情感体验,最终达成有效的共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