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国之匠师铸就之路:国家级技能大师的炼成秘籍

发布时间:2024-05-21 14:29:22 

除了增加舒适度和提供更多的款式,服装还能变得更具创新性吗?在一家传统棉纺织企业工作了 16 年后,马晓飞在 2017 年彻底颠覆了自己的观念。

1996 年,学习会计的马晓飞大学毕业后,在安徽和浙江等地工作了几年。2001 年,他回到家乡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加入了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三宝公司)。

当时的安徽三宝公司只是一家传统的棉纺织企业。作为公司的第一位大学生,马晓飞受到高度重视,一人身兼会计、办公室等多个岗位。

也正是这种多岗位锻炼,让他深刻意识到传统棉纺织企业转型的重要性。

“公司最早的业务是纺纱、织布和床上用品生产,一开始还算不错。”马晓飞介绍,但是 2008 年以后,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同质化,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困难,转型势在必行。

2012 年起,公司开始转型,但始终找不到方向。于是,他们向界首市委和市政府寻求帮助。

2017 年,界首市举行了院士专家界首行活动。活动中,安徽三宝公司结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并用热情和真诚得到了院士的青睐,建立了新材料方向的产学研合作。同年 8 月,公司成功设立了院士工作站。

合作之初,院士团队在企业讲了一堂课,让马晓飞大开眼界。原来,棉纺织的材料不只有棉麻和涤纶,充满高科技的新材料不仅可以用来制作床上用品和服装,还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

此后,马晓飞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坚定支持者。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并不是一件易事。

“大学实验室恒温恒湿,新材料可能只有一张纸大小。但在生产车间,湿度和温度变化很大。如果做成 3 米宽、10 米长,各种指标和性能如何保持一致?这就需要进行反复试验。”

院士工作站设立后,马晓飞成为安徽三宝公司的技术研发部主任。一遍遍的试验看似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但身处其中,才知道有多么煎熬,尤其是几十次、上百次的试验都无法完全符合标准。

“有的团队成员都离职了,觉得不可能实现。但他坚信一定可以。他说实验室里能成功,就说明新材料可以做出来。生产车间做不出,肯定是配方或工艺需要调整。”安徽三宝公司副总经理、生产厂长荣小瑛说,在最困难的时候,马晓飞成了大家的支柱。

马晓飞带着大家研发新的生产设备,调整材料配方,摸索工艺流程,甚至连设备要保持多少温度都要仔细分析研究。在反复进行生产试验的他还不断钻研学习,“必须得学,否则跟专业人士讨论生产细节,都听不懂人家说啥。”

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探索,马晓飞和他的团队在2017年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功转化了4项功能性纺织新材料。

其中,马晓飞领衔开发的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填补了国内空白,作为防寒服的填充物,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大放异彩。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安徽三宝公司转型为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企业,年产值从不足千万元跃升至上亿元。

多年的不懈努力,马晓飞也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7项国家重点项目、11项省级项目,拥有153项国家专利,其中81项为发明专利。他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等荣誉称号。

2023年,马晓飞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获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