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合作百年情:福建船政的洋务往事
福建船政与中法交流
在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回首150多年前,福建船政的创建与法国有着密切联系,见证了中法科技文化交流的碰撞与交融。
何为福建船政?
福建船政是清政府设置的专门管理近代海军事务的行政机构,1866年诞生于马尾。船政集造船、办学、军事于一体,以引进先进西方科技,培养近代海军人才为目标。
中法交流往事
在创建船政之初,左宗棠聘请了法国工程师日意格和德克碑担任正、副监督,并雇用法国技术人员和工人协助办船厂。
日意格与船政的合作从最初的技术交流逐渐深入,他为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倾尽心力。在他的指导下,福建船政建造了15艘蒸汽动力舰船,包括中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千吨级军舰“万年清”号,以及亚洲第一艘自造巡洋舰“扬武”号。
日意格对中法交往的贡献至今仍被铭记。他的塑像与其他船政人物画像一同陈列于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见证着中法两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友好合作。
尽管福建船政并未建造当时全球最大的战舰——一级铁甲舰,但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已具备了自主研发蒸汽动力舰船及其配套设备的能力。1918年,北洋政府海军再次选址马尾,使马尾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源地和近代海军航空兵的摇篮。
福建船政的中外合作,不仅促进了近代工业技术从西方向中国的转移,也是鸦片战争后第一个成功的合作案例,为当时的中西方交流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福建船政的创办过程中,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法国式大学——船政学堂应运而生。
船政学堂以自然科学和近代技术为主要课程,引进西方学制、课程、教材、教法和管理,聘请外国教师,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它在建立高等教育体系、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外交和军事领域,船政毕业生还凭借所学知识,以工程师、教师和翻译家的身份,在经济、教育和西方著作翻译等方面为中法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船政学堂的优秀毕业生赴欧留学,谱写了中法交流的新篇章。
日意格促成了船政学生赴法、英留学。这是中国最早、最卓有成效的留学计划,培养了严复、魏瀚、陈季同、马建忠、王寿昌等一批近代科技、军事、外交、教育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877年初,魏瀚、陈兆翱等18名船政学堂的优秀毕业生前往法国学习舰船制造、矿务和电气等专业。他们在法国探索科技救国的道路,同时也认识到中国文化不能固步自封,而应走向世界。
1884年,福建船政留法学生陈季同将自己的多次讲座结集为《中国人自画像》在巴黎出版,一时轰动法国。此后,他的《中国人的戏剧》《中国人的快乐》《吾国》等著作相继出版,并被译成英、德、意、丹麦等多种语言,多次再版。从诗词歌赋到和合思维,陈季同大力推介和赞扬中华文化,被誉为“中学西渐第一人”。旅居欧洲期间,陈季同还多次发表有关中国的演讲。1889年,他在巴黎索邦大学的演讲,被罗曼·罗兰在日记中记录,称其“非常法国化,但更有中国味”。
严复翻译了《原富》《天演论》等世界名著;林纾、王寿昌翻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翻译引进的外国长篇小说。船政学堂培养的这些人才,促进了中学西渐、西学中传和中西文化的融合,谱写了中法人文交流的精彩篇章。
4月2日,福建福州,游客参观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记者 王东明 摄
记者:如何传承船政精神,促进中法人文交流?
陈悦:福建船政创造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首创,包括首次引入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管理和人才,派遣中国第一批赴欧留学生,开办第一所用西语授课的学校,翻译出版第一部法国小说《茶花女》中译本。这些首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承载着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历程。
福建船政开启了中法友好交往的历史新篇章。20世纪80年代,法国友人魏延年在日意格日记中首次了解船政学堂。2006年,他来到福州,为马尾的百年船厂所震撼。从此,他开始全球搜集福建船政相关资料,并致力于研究和弘扬船政文化。2016年,“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梦”展览在船政学堂旧址展出,展品包括魏延年历时10年搜集的船政史料。
直至今日,船政学堂承载的精神财富依然值得传承和思考。近年来,福州市和马尾区持续推进中国船政文化城保护修缮项目。2023年1月18日,位于百年船政旧址上的中国船政文化城核心区对外开放,展示了生产、参观、研学、实训、科研等一体化活态保护与利用场景,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实证,也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史的精神地标。
船政文化是中法交往史上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希望更多中国和法国青年参与其中,追寻历史足迹,促进中法科技人文交流。
受访者简介:陈悦,海军史、船政史学者,福建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海军史、船政史和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与普及,著有《北洋海军舰船志》《甲午海战》《船政史》《中国军舰图志》等,担任《船政学堂》等电视专题片顾问,历史题材实景演艺剧《最忆船政》总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