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中国产能过剩论”:谁的焦虑在作祟?

发布时间:2024-05-20 16:19:14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一直探索着海外贸易。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迈向国际市场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必经之路。

随着光伏应用成本的下降和应用规模的增长,光伏已成为众多国家的首选清洁能源。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中国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关键部件占据全球市场约70%的份额。

毫无疑问,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和出口国。但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光伏企业也面临着多种机遇与挑战。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发表文章指出,一些国家以“产能过剩”为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损害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对于国内外关注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的疑虑,应当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看待。

中国出口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通胀压力,更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贡献。

中国光伏企业出海,不仅面临着技术、产品和市场的竞争,“产能过剩论”的背后更是暗含着不正当竞争的“游戏规则”。

一、莫须有之罪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财政部部长耶伦先后访华期间,都提到了中国的“产能过剩”。尽管中方予以回应,但布林肯和耶伦仍沉浸在自设的“语言陷阱”中。

专家认为,是否“产能过剩”应从供需视角辩证看待。据统计,中国每年光伏总产能约为1TW(1000GW),而COP28会议上100多个国家达成的协议目标是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达到11000GW。由此可见,美国所谓的“产能过剩论”不过是借口。

中国光伏产业的力量正在帮助世界实现绿色规划。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表示,中国在促进光伏技术的普及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对全球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锤定音”并不存在。

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的背后

从全球视角来看,“产能过剩论”的提出,反映了对中国光伏出口的担忧。光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2023年预计增长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和印度。

市场需求催生了供需变化,资本竞争加剧,光伏出口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光伏出口面临的挑战之一是贸易规则的改变。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影响

为了保护本国光伏产业,美国政府出台了《通胀削减法案》。该法案为安装光伏系统提供30%的税收减免,进一步刺激了需求。

法案还规定,使用美国本土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可申请额外10%的税收抵免。美国一边宣扬“产能过剩论”,一边扶持本国企业,自相矛盾的说法使其批评中国的主张站不住脚。

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

除美国外,其他光伏发展国家也在竖立贸易壁垒。欧盟和印度等主要市场正大力支持本土光伏制造产业,迫使中国光伏企业面临更严峻的竞争。

韩国老牌光伏制造商韩华Qcells关闭了海外工厂,分析人士认为其意在集中资源开拓美国市场。根本原因可能是其自身竞争力不足,以及中国光伏企业的压力。

中国光伏企业的韧性

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组件出货量排行榜上占据前列,表明其具备核心竞争力。面对全球化竞争加剧,它们展现出了顽强的韧性。

逆全球化的炒作

一些国家官员基于逆全球化炒作了“产能过剩论”。对此,应理性对待,因为这只会增加贸易摩擦,而不会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识

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应基于全球合作。贸易壁垒的加固是逆势而行,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背道而驰。

美国“双反”政策对中国光伏的影响

2011年,美国对中国光伏启动“双反”调查。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进口光伏电池和组件征收 20% 关税。2022年,美国商务部接到企业投诉,认为东南亚出口至美国的多数光伏组件来自中国制造商,且使用中国原材料,遂将反规避调查延伸至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四国。

困境和权衡

美国的光伏装机高度依赖东南亚产品,反规避调查最终导致美国光伏市场供应紧张。

2022年6月,拜登政府对东南亚四国开放了长达 24 个月的关税豁免。

“双反”政策的最新演变

2023年初,“双反”政策迎来了新的“游戏规则”。

韩华 Qcells 向美国贸易代表提交申请,要求撤销为期两年的对中国及东南亚四国进口双面光伏组件的关税豁免政策,First Solar、Heliene 等七家光伏厂商也表示支持。

双面光伏组件在 2018 年特朗普政府开始征收关税时,因占比低而被排除在外。

根据拜登政府 2022 年公布的关税政策,双面组件的关税豁免应延长至 2026 年。

据路透社报道,两名熟悉白宫计划的消息人士透露,美国政府预计将批准韩华 Qcells 的请求,撤销这项已实施两年的贸易豁免政策。

目前,该事件尚未定论,美国是否会再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将继续关注。

应对贸易壁垒

CPIA 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指出,海外光伏贸易壁垒日益严苛,光伏产业的竞争链条延长,延伸至辅材和辅料领域。

目前,海外光伏制造业发展迅速,但中国产业链规模优势短期内难以撼动。

中国光伏制造的总成本比欧洲低 35%,比美国和印度分别低 20% 和 10%。

以组件制造为例,中国光伏组件生产商的制造成本比美国和欧盟的组件成本低 50% 以上。

受益于较低的制造成本,中国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LCOE)在全球范围内更具优势。

应对贸易壁垒,需要高度关注市场和政策动向。

中国光伏出海的模式

总的来看,中国光伏出海有两种模式:“中国造,全球卖”和“全球造,全球卖”。

海外贸易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光伏企业不断扩大海外产能,投资布局的区域从东南亚扩展至美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美国作为中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面对刁蛮的规则,中国光伏企业也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态度。

以光伏主材组件为例,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和晶澳科技等头部企业均已在美国建厂。

应对《通胀削减法案》和“双反”调查时采取积极手段。

受各国贸易政策日趋严格影响,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面临重重阻碍。

以隆基为例,因美国海关暂扣令,其部分产品长时间滞留美国海关,导致相关销售合同取消。隆基由此不得不对已计提的坏账准备予以核销,金额约为 4873 万元。

相比出口,直接在海外建厂可享有一定优惠和补贴。

例如,晶科马来享受 70% 税前利润减免,晶科美国获得每瓦 7 美分税收抵免。晶澳越南三家子公司则享受 10% 优惠税率和“四免九减半”政策。

光伏行业变化迅速,出口海外须重视分散风险。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布局应注重“多元化”和“差异化”,以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侦碳家认为,中国光伏应放眼全球,进行战略布局。

2023 年数据显示,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格局变化,亚洲市场占比较前增长 6.3%,非洲市场同比增长近 60%。比利时、沙特、巴基斯坦等新兴市场表现亮眼。

通过抢占新兴市场,因地制宜创新,中国光伏利用全球布局分散出海风险。

光伏出海“游戏规则”的改变既是对当地光伏产业的扶持,也是对中国光伏产品竞争力的畏惧。

尽管光伏产业正经历变革阵痛,但我们对产业未来和中国光伏企业充满信心。

中国光伏,从不投机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