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纵横,洞悉市场先机,指点投资迷津
各位读者,昨天有人询问上证指数和万德全A指数的区别。借此机会,我来分享一下我认为值得关注的指数。
在追踪市场走势时,我建议不要使用上证指数。它知名度较高,但仅是因为成立较早,其代表性并不强。原因有两点:一是它仅覆盖沪市股票,二是其成分股加权方式与当前主流指数不同。
上证指数采用的是总市值加权,而主流指数通常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自由流通股是指剔除限售股、创始人持股、国有股等基本不流通的股票后的股本,它能更准确地反映股票的“可交易”部分。
例如,中石油的总市值高达1.8万亿,但其82%的股份由中石油集团持有。这部分股票虽然不限售,但实际上很难流通。在计算自由流通市值时,这些股份会被剔除。中石油的自由流通市值仅为1000多亿元。
上证指数采用总市值加权,中石油在其中的权重较高,是上证指数的第二大权重股。像沪深300等指数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中石油在沪深300中的权重排名就会靠后。
这会导致上证指数和其他指数的权重构成差异较大。我们平时投资的指数基金大多跟踪自由流通市值加权指数。如果根据上证指数的走势来判断市场,可能会出现偏差。
我个人更偏好以下宽基指数:若要观察A股整体走势,可参考中证全指;若要观察大中小盘股表现,可参考表格中相应指数。
这些指数被称为“价格指数”,顾名思义,它们反映的是股票价格,而非回报。
为什么价格不等于回报?因为股票还会分红。分红后,股价需要除权。例如,10元的股票分红2元,除权后第二天开盘只剩下8元。
价格指数不考虑分红因素。如果成分股分红后除权,价格变低,指数就会将其处理为下跌。
无论我们投资股票还是基金,从实际投资回报来看,分红除权都不会导致亏损,并非真的下跌。但指数却处理为下跌,因此价格指数的走势实际上弱于实际投资回报。A股的分红季集中在每年的5-8月,在此期间,价格指数的涨幅会略微落后于实际回报。
价格指数仅适用于观察价格,不适用于计算投资指数的长期回报。
如果要计算回报,需要参考全收益指数。上面提到的每个价格指数都有其对应的全收益版本:全收益指数在许多应用程序中可能并未收录。我通常使用万得金融终端查看,但需要付费。万得还有一款名为“万得股票”的免费应用程序,也可以查看这些指数。此处并非广告推广,仅为友好推荐。
我常说的万德全A指数(代码:881001.wi)是由万得编制的一个代表A股整体的指数。该指数本身就是全收益指数,与中证全指全收益指数类似,但时间跨度更长。在分析A股整体回报时,我经常使用此指数。
全收益指数和价格指数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可以用中证全指为例,如果要买主动基金,可以参考“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代码:885001.wi)。这个指数包含成立满 3 个月以上的偏股混合基金,也就是主动基金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它采用等权重加权,避免了超大规模基金左右指数的问题,可以看作是主动基金的平均回报。
如果要买纯债基金,可以参考“中长期纯债型指数”(代码:885008.wi)。这个指数包含成立满 3 个月的中长期纯债基金,同样采用等权重加权,可以视为纯债基金的平均表现,作为买债基的参考。
债券市场还有个指数叫“中证全债”(代码:H11001.CSI)。它包含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市场上市的国债、地方政府债、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信用评级在 BBB 以上,剩余期限 1 年以上的债券。
简而言之,“中证全债”包含了投资级的各种中长期债券,是债券市场的主体,所以叫“全债”。它是按照债券发行的市值加权的,可以用来观察债市走势。如果比较“中长期纯债型指数”和“中证全债”,会发现近年来后者明显跑赢前者,即债券基金的平均水平明显落后于“中证全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
- “中证全债”是发行市值加权,其中利率债(国债等)占权重较高;而“中长期纯债型指数”是等权重,基金既买利率债也买信用债,因此相比“中证全债指数”,信用债在指数中的权重更高。
- 在早期信用债无违约、且利率比国债有很大优势的时候,“中长期纯债型指数”曾能跑赢“中证全债”。但随着债市出现违约、且利率降低导致信用利差收窄,信用债的优势减弱了。
- 债市的流动性不那么好,基金不可能像指数一样买所有债券,本身就难以复制指数。当面临出问题的债券想卖出时,指数只需要调出就行了,基金则需要支付比较高的折价,或者根本卖不出,这些会带来明显的损耗。
就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绝大多数债基都跑不过理想化的“中证全债指数”。如果要参考债券基金的回报,“中证全债”的估计会过高,应该以“中长期纯债型指数”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