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艺术流动,雅俗共赏:美术馆的新使命

发布时间:2024-06-20 18:37:49 

2024 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作为博物馆的一员,美术馆如何通过这些活动,以艺术滋养大众?18 日,多位美术馆从业者和研究者齐聚北京中华世纪坛,探讨如何让优质艺术惠及更多人,让美术馆成为当代文化的新坐标。

让艺术“走出象牙塔”

当天,“美术馆的文化坐标与策略”学术活动在北京举行,由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和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新美术馆学”是此次论坛的关键词之一。提出这一概念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璜生指出,新美术馆学关注空间与人的问题,最终目的是为“大写的人”服务。

王璜生表示,美术馆从业者常谈论“从象牙塔走向论坛”,即关注特定社区居民,通过艺术建立他们与生活土地的情感联系。

“如果说博物馆更多通过展示‘历史’传播知识,美术馆则更重视‘当代’。因为艺术创作往往对当下社会现实有前瞻性表达。”王璜生说,“美术馆人要初心不改,为观众提供思想激荡,促进新审美的产生。”

对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副研究员王聪丛表示:“美术馆诞生之初,就是作为具有文化艺术属性的教育机构存在的。从馆长到研究员,美术馆里的每个人都应记住,自己也是教育工作者。”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副秘书长葛秀芝认为,美术馆、博物馆是高质量知识输出的场所,通过研究和教育的转化,知识受众应该更广。从这个角度看,美术馆要“曲高和众”。

如何让资源“惠及公众”?

此次活动中,尤洋是唯一一位民营美术馆代表。他曾担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UCCA 集团艺术总监,现任 X 美术馆馆长。他还是民盟北京市委会创新发展委员会委员。

尤洋表示,据 2020 年数据,中国民营美术馆近千家,但同时具备典藏、研究、阐释、教育四大功能的专业美术馆却寥寥无几。仅“典藏”一项,就能难倒很多民营美术馆。对此,他认为,民营美术馆可以培养“文献化”意识。

“例如,将展览的内部文化逻辑梳理成一份文献,它能否成为研究对象?又如,美术馆和观众之间形成的一个个时刻(moment),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社交媒体平台将这些时刻转化成研究文献?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内容也可以催生许多文本,这也是文献化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