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城镇化 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重要着力点。基于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一致性,着力推进两者协同发展,可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和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城镇化的一致性
一是基本内涵一致。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而是顺应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新型城镇化则是与过去粗放城镇化相区别,以高质量为导向,走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道路。两者都体现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是基本指向一致。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旨在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生活品质。随着经济社会变革和全球化进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变化,迫切需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城镇化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通过提供更高层次、更加多元的供给,满足人民多层次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基本逻辑一致。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新质生产力以优化劳动力、劳动资源、劳动对象为基础,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动力。新型城镇化则通过优化人口、要素、空间、制度等,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推动力。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共同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
精准把握“两新”互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
创新是灵魂。创新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也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第一动力。通过培育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要以知识和信息要素带动科技创新,又以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创新及产业创新,进而以产业创新激发要素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金融创新等,倒逼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疏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促进生产要素的畅通流动,精准规划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
要激发多主体的创新活力,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融通企业创新链条,构建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创新发展生态,在新领域和新质量上形成颠覆性、增量型突破,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人才至关重要。新质劳动者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首要要素。要将培养“新市民”为目标,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重点解决其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使他们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尊重知识、技术、人才价值,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不断汇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塑造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优势与新动能。
因地制宜是关键。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城镇化这两“新”要素相互促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新型城镇化为基础,优化生产力布局,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将城市群和都市圈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发挥超大特大城市创新优势,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发挥中小城市制造业基础优势,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大县域“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应用。以新质生产力差异化发展完善以城市群与都市圈为依托所形成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城市发展是引擎。城市汇聚优质要素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技术、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助于加快生产力发展跃迁,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必要保障及载体支撑。城市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还要加快完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加大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力度,提高城市健康宜居安全水平,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发展沃土。
城乡融合是基础。城乡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也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和更大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城乡功能衔接互补,推动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应将乡村振兴有机融入新质生产力生态圈的顶层设计之中,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新质生产力优化经济布局,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促进新质生产力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多层次布局和多方面协同,实现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城镇发展研究室主任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联合撰写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