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75所国内外高校携615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工博会高校展区

发布时间:2024-09-27 12:45:02 

工博会高校展区 摄影:范易成界面新闻记者 | 范易成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9月24日,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工博会展览面积约28万平方米,设置9大专业主题展,吸引了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家参展商。

高校展区是工博会备受瞩目的展区之一,重点展示高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成果。今年共有75所高校参展,按地域分布来看,上海地区高校20所,外省市高校50所,国外高校5所。国内参展高校中双一流建设高校43所,占比达61%。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工博会高校展区首次在集中展示区按专业领域进行布局,围绕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五大领域进行展示。此外,工博会今年继续通过高校科技成果数化展示平台,以及官方线上平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5+365常态化展示。

成功实现了国产替代的“锂电味精”、作业水深突破4000米的“大国重器”、简单一喷就能预防病毒感染的新型喷剂、能适应复杂环境的人形机器人……75所高校共带来了615项科技创新成果,重点展示能够展现高校的创新策源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展区 摄影:范易成

上海交通大学本次共展示了23项重大科研进展,项目涵盖了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绿色环保、医疗设备等多个领域。其中,由丁显廷教授团队研发的超微量单细胞多重功能蛋白检测系统,采用新型光敏和温敏凝胶以及高精度光刻技术,自主研发并稳定生产微量单细胞多重蛋白检测芯片,实现了单细胞精度的高通量、高效率、低丰度生物标志物检测,打破全球检测瓶颈,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上海大学展出的人形机器人 摄影:范易成

在上海大学展台,一台动作灵敏的机器人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据介绍,该机器人是学校智能结构与共融机器人实验室针推出的人形机器人,具有在复杂工作环境作业和抗干扰的特性。其利用非结构化动态语义分割与智能识别技术,实现了各类动态环境和目标的精确辨知。针对空间大、任务多的工况,开发了复杂工工况下多智能体/部件协调调度与任务规划技术,实现了大空间尺度下任务的高效规划。

“海鮣号”水下装备智能清洗机器人 摄影:范易成

据统计,世界各国远洋船舶每年因海洋附着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百亿美元,航运业对于先进的船舶清洗机器人有着迫切的需求。上海理工大学本次展示了机械工程学院朱大奇科研团队研发的“海鮣号”水下装备智能清洗机器人,团队从船体清洗装备和关键技术需求出发,历经多年的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了浮游+爬行模块化重构技术、水下负压吸附机构、水下空化射流清洗工具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该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深海水下装备清洗领域,如远洋船舶的海洋附着物清洗与除锈,海上石油平台与风电平台水下清洗,深海养殖装备与桥梁水下结构的清洗等。

“功能纳米材料的火焰燃烧合成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 摄影:范易成

“与进口的材料相比,我们的国产替代材料的价格可以便宜一半。”在华东理工大学展台,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彦杰教授团队的“功能纳米材料的火焰燃烧合成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已经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他们的研发工艺,生产出的二氧化钛功能纳米材料,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功能添加剂,有效改善锂电池的离子电导率和循环稳定性。胡彦杰称其为“锂电味精”。据介绍,该材料原先依赖进口,目前项目组采用华理专利作价入股实施成果转化,成立了“河南华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建成投产了500吨/年气相法纳米二氧化钛工业化连续生产装置,产品在多个锂电正极材料头部企业实现规模化销售,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产品性能和供货产能的双重优势,实现了进口产品替代。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中国工博会设“CIIF大奖”、“CIIF专业奖”和“CIIF工匠奖”,表彰在工业制造领域具有引领作用的技术、产品及人物。

上海高校方面,同济大学的复杂高浓度溶液原价态原形态原相态实时监测仪获“CIIF大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获“CIIF工匠奖”。

界面新闻记者从同济大学获悉,我国工业行业发展正处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阶段,但长期面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的瓶颈限制,高端仪器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国内外现有检测仪器均无法快速直测复杂高浓度工业液体,难以实现对微观化学过程的实时调控,造成资源转化率降低,大量污染物产生,不仅处置成本高,而且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负面环境影响。

复杂高浓度溶液原价态原形态原相态实时监测仪由同济大学段宁院士团队研制,依托团队在光谱学基础理论、元器件组件及数字化技术的原始创新,实现了污染防治高端仪器从0到1的突破,整体技术国际领先。

监测仪将工业液体组分浓度的测定时间由原先的2~4小时缩短至6~8秒,相对误差小于10%,还可准确获知其价态、形态和相态,而这些微观化学信息对于调控反应方向和效率至关重要。有了实时监测这双“眼睛”,污染物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一目了然。据悉,监测仪目前在多个行业被广泛采用,可削减50%~80%污染物。年新增销售额12亿元,利润3.8亿元。

“CIIF工匠奖”是本届中国工博会新增设的奖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病专家葛均波院士因其在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了这一奖项。

界面新闻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葛均波除了多年奋战在临床一线,在学术科研中也不断突破,取得了多项心血管疾病研究方面的创新成果。在介入治疗技术创新领域中,葛均波首次发现心肌桥血管内超声特征性“半月现象”,将心肌桥的检出率从不足5%大幅提升至95%以上。这项发现被编入国际经典心血管病教科书,成为现行心肌桥诊断的标准,也得到了“葛氏现象”的别称。在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方面,面对被称为“最后堡垒”的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葛均波首创了“逆向导丝技术”及其系列辅助技术,同样大幅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成为CTO介入治疗的三大常规术式之一。

此外,葛均波也积极推动心血管疾病的快速响应机制的建设,比如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快速反应“绿色通道”,至今已挽救了超过万名患者的生命。同时,他还倡导并参与构建了中国胸痛中心、房颤中心等多个专业机构,致力于通过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有关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