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台北故宫博物院:绕一圈归来,仍是文化之巅

发布时间:2024-05-21 16:35:30 

台北5 月 12 日电 题:“绕了一圈,还是回到台北故宫博物院”

记者 刘舒凌

初夏时节,结束长途旅行返台的艺术史学者朱惠良,密集地走访友人沙龙、文化机构,开展昆曲、书法讲座。尽管退休已近 13 年,但她声音依然清亮,精力充沛,不久前还接受知名制作人王伟忠的访问,推荐《国宝守护者带你真正认识故宫文物的第一堂课》。

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联经出版公司联合制作的这门线上课程将于 6 月底推出。朱惠良表示,课程将“讲解具体文物,让阅听众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七位老师分门别类授课,她主讲书法,而负责主讲导论和结论的则是她的台湾大学历史系同学、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冯明珠。

“怀疑上辈子也在宫廷做事”

上世纪 70 年代,朱惠良在读大学期间就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担任工读生。她在专访中提到,启蒙老师是当时书画处处长李霖灿。他在台大开设的《中国美术史》课程,深入浅出的讲授激发了她的兴趣。硕士期间,她每周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听课,向接触书画、铜器、漆器等文物多年的老先生学习。

1977 年被聘为书画处雇员之前,朱惠良曾在器物处、出版组和文献处库房工作过。

当她开始参与策展和编目时,却发现之前只是纸上谈兵,看不懂画作一度让她沮丧不已。曾在书画处任职的艺术史名家傅申从美国返回台湾时经常到台北故宫博物院,鼓励她“不要急,换一幅来看”,让她逐渐深入其堂奥。后来由于研习营书法无人教授,朱惠良从绘画研究转向书法。

她说,当时博物院有一些前辈,如书画家张光宾,不认识的字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真的是一个时代很特殊的因缘。

工作八年后,朱惠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推荐下,考上公费赴美深造,师从当时中国艺术史研究的顶尖学者方闻,得以更广泛地了解文物和艺术史。时光飞逝,朱惠良于 2011 年退休。她和一些同事常笑谈,一晃半生,自己已成为“白头宫女”,甚至怀疑上辈子也在宫廷做事。

“绕了一圈,还是回到故宫”

与一辈子只做一项工作的冯明珠前院长不同,性格外向的朱惠良曾在政坛闯荡了一圈,留下“新侠女”好打抱不平的声誉。

她说,她这一辈子有很多因缘巧合,闯入政坛也是意外。

从美国学成归来,朱惠良感到所学未能派上用场,同时逐渐关心时事。她向当时在岛内颇具影响力的新党自荐,并参加了 1996 年的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

连续当选两届“立委”,朱惠良风风火火地参与推动博物馆、艺术教育、公共电视等领域的“立法”,还参与保存台北县(今新北市)三峡老街的历史风貌。

她说,如果没有这段经历,就不会认识那么多为文化、为弱势者努力的好朋友。此后,她还担任台北县文化局局长等职。

2008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邀请朱惠良通过考试重返故宫,担任教育展示资讯处处长。朱惠良表示,她从政并非本意,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故宫。

不久后,朱惠良受命前往北京参加活动,代表台北故宫博物院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展即将举办的“雍正大展”所需的文物。这次小心翼翼的接触开启了两岸故宫博物院积极交流的篇章。尤其是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提出的重走故宫文物南迁之路的构想,也引起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高度关注。2009年,两岸故宫博物院携手南京博物院,历时18天考证,重新审视了那段重要的历史。

回忆起往事,朱惠良赞叹,“太精彩了。我们去了南京、贵阳,还到了安顺华严洞。当时,傅申老师和庄灵(抗战时护送文物南迁负责人庄严之子)也参与其中,大家都非常开心。那是两岸故宫交流的高峰。”

“还是喜欢艺术史研究,挑难的去做”

退休后,朱惠良依然忙碌。她的书法研究文章集结成书,以《无形之相:故宫法书管窥》为题,收入台北《故宫月刊丛书续编》。她的旧作《中国人的生活》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协助下,以增订版《中华文化之美》发行。

朱惠良希望在接下来的十年到十五年内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不留遗憾。她表示,艺术史研究是她最喜欢的,平时对某些人物、作品感兴趣,但并未深入了解,因此要抓住机会逼迫自己去研究,尽量做到不重复。

她继续研究元朝书法家杨维桢,观察陆游、朱熹、王阳明的价值观如何反映到书法艺术中。

朱惠良认为,“书法是心画”,如果不深入研究,就无法理解作品。而理解作品之后,就要想办法让更多人了解它。得知《国宝守护者带你真正认识故宫文物的第一堂课》的订阅人数已超过3000人,作为参与者,朱惠良感到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