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溇港:千年水利焕新颜,滋养湖区新时代
5 月 8 日,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胡丰盛、黄彦君报道),沿着环太湖路一路前行,一侧是波光粼粼的太湖,白鸥翱翔,水天一色;另一侧是乡村田园风光,广袤草坪绵延不绝,古朴自然,吸引了众多游客。
千年前,太湖人在沿岸滩涂开挖溇港,用于引排湖水,逐渐形成新的陆地,广阔的太湖滩涂演变成中国最富饶的粮仓和丝绸产地。作为环太湖地区特有的古代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太湖溇港见证了劳动人民将淤泥转化为沃土的壮举。
如今,为什么这一世界级水利灌溉工程遗产能够继续泽被一方,不断书写新的传奇呢?
打破村庄界限,唤醒历史基因
溇港是太湖独有的概念。从空中俯瞰太湖南岸,可以看到纵横交错的狭窄河道,将土地分隔成井然有序的农田。在多雨季节蓄水保田,在旱季开闸灌溉,巧妙的设计造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富庶。
“这里原本是一个渔村。我们对太湖的最初印象就是渔民捕捞,渔民上岸后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几个小集镇,经过多次改造整治,村庄焕发了新面貌。”吴兴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指着太湖对面的村落介绍道。
在太湖溇港核心区域,“滨湖六村”位于吴兴区北部,横跨该地高新区、织里镇两个乡镇,由幻溇村、许溇村、杨溇村、义皋村、伍浦村、庙兜村 6 个行政村组成,拥有 8 公里滨湖风景线,盛产太湖蟹、太湖蔬菜等特色产品。
行走于此地,仍然可以看到渔村的历史遗迹。一个个村庄隐藏在绿地后面,房屋青瓦白墙,错落有致,池塘与稻田交错分布,太湖微风轻拂而过,初夏的绿意在此蔓延。
杨桂珍螃蟹庄园及其所在的杨溇村民居
依托“滨湖六村”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渊源,从 2024 年以来,该地专注于文化遗产展示、现代农业引领、未来旅游先行、青年创客集聚,决心打造“太湖新溇港”。村与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抱团合作的故事不断上演。
例如,在杨溇村,“蟹三代”卢瀛峰打造了“杨桂珍”太湖蟹品牌,生意越做越好。目前,除了村里的蟹塘要管理,周边村庄还有上万亩由他参与合作的蟹塘要去指导,1.4 万亩蟹塘、200 多户养殖户早已没有了村界。
生态产业两手抓,探索乡村的多种形态
从芝麻大小的蟹苗开始,经过 20 多次蜕壳和 508 天左右的自然生长,一批批优质太湖蟹就会从太湖南岸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2018 年,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太湖的湖面养殖业开始全面整治,当地的蟹农一度面临发展的困境。一边是退蟹还湖的生态责任,一边是富民产业的发展需求,如何找到平衡点,再现水美蟹肥的太湖风光?
“2018 年起,我们在紧邻太湖的杨溇村建立了 1200 亩杨桂珍螃蟹庄园。庄园周围没有任何污染,蟹塘里引入了净化后的太湖水,并实现了养殖和排放的零污染。”杨桂珍养殖基地的负责人王兴兴介绍,如今的螃蟹庄园已成为当地湖蟹示范养殖基地。
以前始于古溇港的湖蟹养殖行业,如今已发展出销售门面、加工蟹制品、蟹主题餐厅的产供链。用湖蟹制成的蟹黄馄饨、蟹黄汤包、蟹黄面等美食和速食也颇受消费者欢迎。
产业的兴盛也带动了村庄环境的优化。杨桂珍螃蟹庄园坐落于太湖之畔,从那里眺望出去,湖光美景在社交平台上大受欢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而庄园本身也像一个没有围墙的公园,常有村民结伴游览,增强了人们对地方的认同感。
王兴兴表示:“杨桂珍不仅仅在做产品。目前,我们的文旅产业大多是免费开放的。除了盈利之外,我们更想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围绕螃蟹打造蟹文化,这样做出来的产品能体现独特的情感和底蕴。”
文化旅游双管齐下 再现南太湖风光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位于南太湖畔村庄的陋室铭茶诗铺、清野营地、空野营地同时开业试营业,为当地的乡村旅游带来了新活力。
项目运营方、同城集团苏州景程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维说:“‘陋室铭’主要吸引打卡拍照的游客。清野营地人潮如织,还有乐队表演,现场非常热闹。空野营地也吸引了不少散客前来参观。”
姜维认为,太湖边的村庄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溇港区域的几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杨溇村,除了古溇港的遗产,当地的水文化、农耕文化也一脉相承。”
近年来,乡村文旅成为炙手可热的赛道,改造升级后的村庄纷纷入局掘金。但对于乡村来说,开发文旅项目不是简单移植新业态,而是要遵循地方发展的文脉,才能走得更深入更持久。
考虑到湖州市的文化特色和溇港区域的历史渊源,当地为乡村旅游注入了诸多地方元素:陋室铭茶诗铺结合了湖州的茶文化、湖笔文化,联合本地书法艺术家,打造集品茶、交友、互动、研学于一体的生活空间;溇港暖村民宿的设计结合了当地特色的水系、支流、水鸟,体现在道路装饰、品牌标识中。
除了对传统村落的提升,在村庄与太湖之间的大片绿地上,还有错落分布着空野营地和清野营地,前者提供房车庭院,后者提供蜂巢型酒店,游客可以在营地烧烤露营、参加篝火晚会,也可以在房间的露台上欣赏湖边落日。
姜维说:“溇港区域的土壤资源非常优良,当地村庄有种植果蔬的传统。村里产的果蔬口感软糯香甜,我们也打算开发一些采摘体验、研学项目,利用好果蔬文化。”他们仍在探索村庄与旅游的共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