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政企合力筑牢基层防灾减灾应急屏障

发布时间:2024-05-20 20:40:18 

5月12日是第十六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

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夕(5月11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共同主办“防灾减灾:从基层做起”论坛,邀请政府、企业、高校等专家探讨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建设。

“我国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对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提出挑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表示,全面提升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迫在眉睫。要加强科普宣传,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加大资源投入,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建立预警、预防、应急响应体系,推动基层应急管理迈上新台阶。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郑国光表示,预防是减少灾害威胁的最好办法。“防灾减灾救灾没有旁观者,都是责任人。”

专家指出,基层重处置、轻预防现象严重,应急管理基础薄弱,机制不够健全,力量不够整合。基层是事故防控最薄弱环节,却也是事故防控的最前沿。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李明坦言,基层预防理念尚未确立,预防措施不到位,应急处置不够高效,支撑保障不足。基层安全监管责任边界不清,力量不足,成效不稳。

李明认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需要加强机制设计,调动各方积极性,提供应急管理智慧和智能服务,提升硬件和软件保障。

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研究员贾群林指出,应急处置时间尤为重要。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社区韧性建设应包括预防、平衡、修复等多方面能力。

贾群林表示,应对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形势,需要建立多种应急体系和机制,形成有效的应急应对能力。

创新运用人工智能防范重大风险,构建“智慧应急+保险理赔”新型模式

观察时事发现,“智慧应急”和“保险理赔”是此次论坛的热词。多位专家探讨了新时代如何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

专家们建议,需完善法律、健全制度、加强监管执法和创新机制,特别是运用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手段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注重保险理赔创新。

“科技为我们防范化解风险提供了有效手段。”一位长期从事消防工作的人员分享了信息化、人工智能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她认为,智慧消防可监测事故多发区域,及时发现故障予以整改,火情发生时可在报警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天津大学青少年安全应急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秦小刚介绍了团队总结的一套基层智慧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包括“一网”智慧物联网,“一平台”基层智慧应急管理平台,“一中心”运营中心,该系统从监测报警、值守、维护、巡查等方面构筑人防、技防、物防三道防线。

需要注意的是,应急防控技术手段无法完全取代人工。李明强调,在保障智慧消防等硬件到位的基础上,应实现人机结合。

专家还提及了一种实践已久的模式——“智慧消防”+“火灾保险”模式:智慧消防服务体系融入保险流程,包括承保前风险识别、承保后风险控制与减量、灾后风险处置等环节。

智慧消防提供安全保障,降低保险风险,保险公司为接入智慧消防平台的客户提供低保费、高保额、全方位保障的火灾保险。智慧消防平台为保险公司管理风险提供数据支持,保险公司可根据数据制定灵活的费率。

作为保险企业代表,平安集团表示,企业已构建“保险+服务+科技”模式,将事后补偿升级为“事前预防预警、事中快速响应、事后精准理赔”的全过程管理。

构建社会化应急协作网络,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中,受困者往往依靠社交平台寻求救助。如何将零散的求助信息与救援力量相连接?新浪微博李峥嵘介绍了新媒体时代社会化应急网络的建立。

她表示,基于社交平台传播优势和连接能力,平台日常普及科普知识。发生自然灾害时,社交平台可连接政府、公益机构、救援队、媒体、企业等多元主体和资源,通过现代技术高效协同,构建社会化应急协作网络,成为发布信息、互助救助和应急力量响应的重要平台。

自然灾害发生时,社交平台上会充斥着大量的杂乱信息。对此,我们会将求助信息标准化,以便救援队和消防人员及时了解受灾情况。

李峥嵘表示,只有当社会团体和企业等社会力量获悉灾区最真实的情况时,才能为后续救援行动提供精准的对接。她强调,目前正在建立这样的应急救灾协作网络,消防力量、数千支民间救援队以及众多企业已加入其中。

李峥嵘希望未来能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完善、科学且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应急协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