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东莞环松山湖辐射带”加速崛起:先发制人”谁受益?

发布时间:2024-05-20 16:22:29 

松山湖虽无“村”,却离不开“村”的支持。自2001年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成立,2006年生态产业园区设立,园区发展所需的土地均来自周边镇村。2014年两园统筹发展,寮步、大岭山、大朗、横沥、东坑、企石、石排、茶山等镇52个接壤村(社区)紧密围绕松山湖。

2019年,松山湖功能区“一园九镇”模式确立,园镇村深度融合。过去两年,每年约100家企业从松山湖外溢至功能区,环松山湖辐射带加速形成。而52个接壤村(社区)成为辐射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都市报《环松山湖辐射带深调研》专题报道,聚焦52个接壤村(社区),探讨松山湖的发展动力及其对东莞区域发展的参考意义。

今年1月26日,莞新材料产业园在大朗镇屏山社区开园,由松山湖推荐的7家企业率先入驻。过去两年,每年约100家企业从松山湖外溢至功能区。

松山湖凭借集聚资源率先发展,正向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环松山湖辐射带涵盖科创、产业、城市生活,由9镇组成,52个接壤村(社区)成为辐射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松山湖与52个接壤村(社区)从地理邻近关系发展为科技、产业、人才资源深度交织的紧密关系,从单向融入走向双向多维融合。

“最贴近”松山湖的52个村(社区)

石排镇庙边王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利旭华表示,庙边王村与松山湖生态园仅隔东园大道。随着普联技术、中国移动等企业在东园大道南侧落户,北侧的庙边王村焕然一新,目前拥有47家规上工业企业,30万平方米集体厂房全部出租。

庙边王村并非个例,过去十余年,其他51个接壤村(社区)也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转型升级,并带有明显的松山湖特色。

松山湖统筹发展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松山湖与接壤村(社区)互促共赢,共同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松山湖与52个接壤村(社区)的关系可以追溯到2001年,当时东莞划定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2006年,生态产业园区设立。2014年底,两园统筹发展。

2017年,松山湖与石龙、寮步、大岭山、大朗、石排、茶山六镇共同组成松山湖片区,开启了东莞市园区统筹组团发展的新篇章。2019年4月,东莞市委、政府将企石镇、横沥镇、东坑镇纳入其中,形成松山湖功能区,最终形成了“一园九镇”模式。

从松山湖到松山湖功能区,其52个接壤村(社区)一直紧邻松山湖,是最早感受到溢出效应的区域。在许多村民眼中,松山湖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2009年后尤为明显。2010年,松山湖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各村抓住这一机遇,尝到了甜头。

牛杨社区党委书记祁树辉表示,2010年,社区紧抓“三旧改造”机遇,与房地产公司合作开发风尚岭工业区,促成寮步镇首个村企合作的“三旧改造”项目“星城绿湖玉珑湾”落成,目前已成为松山湖重要的居住地。村组营收也从2010年的不足1000万元增长至现在的近3000万元。

对于屏山社区,2011年后是感受松山湖溢出效应的明显时期。据屏山社区党委副书记韩效根回忆,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的建设,靠近中子源路的房屋陆续建成,且建设标准明显高于以往。

随着功能区统筹发展,松山湖成为区域发展的“极核”,与周边镇村从单向融入走向双向互动。松山湖统筹发展局负责人介绍,为回报52个接壤村(社区)对园区发展的支持,2018年设立了总额5.2亿元的松山湖接壤村“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改善乡村建设。松山湖拿出多个地块供周边镇街推选企业进驻,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提升企业形象,大岭山拓斯达便是其中之一。

2021年,东莞GDP突破万亿元大关。2024年,松山湖GDP已超过900亿元,华为等知名企业及产业链企业纷纷布局,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项目投入运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获批,大湾区大学(筹)松山湖校区启用,松山湖的科创实力有望实现新飞跃。

如今,52个接壤村(社区)紧跟松山湖的发展步伐,有的提出“产业集聚地”的规划思路,有的正在建设产业园……双方从共谋共建到共享共进,实现了从“尝到甜头”到“吃到蛋糕”的转变。

松山湖促进了一批项目在功能区各镇落地,包括禾望生产基地、中微普业、联创宏声等。具体而言,2022 年,松山湖向功能区外溢企业 100 家,其中寮步镇 38 家、大朗镇 26 家、大岭山 25 家。2023 年向功能区外溢企业 112 家,其中寮步镇 34 家、大朗镇 27 家、大岭山 24 家。在产业向功能区外溢的过程中,接壤村是优先考虑的区域。今年 1 月 26 日,大朗镇屏山社区的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开园,松山湖推荐的 7 家企业率先入驻。

科技是环松山湖辐射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是对松山湖的绝佳诠释,如今这个特点正向功能区输出,一系列深度合作纷纷展开。华南协同创新院与石排镇共建东莞市石排通信部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通信部件技术创新能力;东莞理工学院与东坑镇政府签订框架协议,深化企业、产业链合作;华南设计创新院与寮步镇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助力构建科技产业发展体系等。

南都记者梳理 2012 年到 2022 年的《东莞统计年鉴》发现,松山湖功能区的规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有专利授权数的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等指标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2012 年,松山湖及功能区 9 镇有研发机构的工业企业数,平均每镇(园区)不超过 20 个。2022 年,除石龙外,松山湖及功能区 8 镇该项指标增长至百个以上。

松山湖更多创新模式与创新平台的加速外溢,对其他镇街支撑力与服务力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创新链将松山湖与环松山湖辐射带进一步串联融合。不完全统计,如今东莞不少重点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汇聚于松山湖及其毗邻区域,其产业链布局广泛,涵盖智能移动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多个产业领域。

环松山湖辐射带持续“进化”。随着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创新要素不断汇聚,将承接越来越多的国家战略任务,环松山湖辐射带必然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刷新合作模式,以推动双方发展和利益进一步同频共振。

目前屏山社区正推进“整村统筹”改造,项目已纳入市城中村改造重点项目。因为社区毗邻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如今还有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周边就近居住、商务接待、休闲交流等配套需求日益迫切。规划方案显示,这里将建设成为“科学服务中枢,三生融合社区”。“整村统筹可以 ‘一步到位’。”韩效根表示,屏山社区已完成改造意愿的集体表决。接下来,大朗镇将会同镇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深化改造方案,细化各项前期工作,以年内动工建设为目标,倒排工期,全力推动改造加快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些项目建成后,对屏山社区的发展肯定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与此由松山湖科学城发展集团与大朗镇水平村、屏山社区合作开发建设运营,科学城智慧城项目将于今年 12 月启动建设,将成为全市首例园镇合作项目,总占地约 120 亩。

该项目围绕先进制造和新材料产业,重点承载大装置、大平台的重要成果转化,旨在打造为科学城的南部“灯塔”。

松山湖科学城集团在着力推动科学城核心创新区顶级资源集聚的希望利用园镇合作项目,带动镇村现有产业和要素面向未来实现升级迭代,帮助村集体积累优质资产和可观收益。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吴思多表示,松山湖科学城智慧城项目将形成可复制的园镇合作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推进更大规模的镇街合作。

松山湖与环松山湖辐射带的联动,需要硬件互通、软件互通,更需要思想互通,而人正是其中的关键。松山湖每年都会组织干部和国企、镇属企业骨干进行多次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深化内部交流,形成发展凝聚力。比如在 2023 年,组织功能区干部前往横琴、顺德和厦门学习考察。

利旭华曾随团队前往前海考察,“我们去了解当地产业空间,回来向村民进行介绍。”他表示,目前村里正在进行新产业园的建设,在外观设计出现争议时,就曾组织村民代表和企业主前往松山湖产业园考察,通过共同参与和实地调研推动工作开展。

“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有困难。但我们在做时间换空间的工作,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向周边镇村展示合作带来的好处。”松山湖统筹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松山湖功能区秉持“共谋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需要解决的统筹问题上,多方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接下来,松山湖将推进功能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区域开发、产业联动、公共服务水平四个“一体化”进程。尤其是在科技产业方面,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孵化项目在松山湖或功能区九镇落地,推广松山湖国家级孵化器运营模式;支持接壤镇村旧城改造,完善大科学装置集聚区公共服务配套,推进大朗屏山社区整村统筹和更新改造工作。

松山湖的能量不局限于 103 平方公里,近 490 平方公里的环松山湖辐射带正在崛起,松山湖与辐射带形成“示范、引领、辐射、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一幅“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画卷正在 2460 平方公里的东莞徐徐展开,曾经的发展洼地“隆起”成高地,它们正在挑起“再造一个新东莞”的大梁。

统筹:南都记者 梁锦弟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黄慧萍、曾奕静、唐国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