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扬帆全球:中西合璧,破浪寻增量

发布时间:2024-05-20 16:22:20 

中国在细胞疗法、基因编辑和抗体偶联药物 (ADC) 等领域已崭露头角,但对许多国内企业而言,海外市场仍是一片未知。与消费品不同,医药行业受到严格监管。在中国获得批准的一类新药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但如何推动这些药物进入海外市场仍是一个重大课题。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在 2024 年阿斯利康生态圈大会上表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更早的对外交往和产品交易加快‘全球化’进程。中国创新药‘出海’的道路上,少不了阿斯利康的参与。”

据阿斯利康披露,自 2023 年以来,阿斯利康已与 7 家中国创新药企达成全球授权合作协议,总金额约达 60 亿美元。其中包括与康诺亚签署的 ADC 新药 CMG901 全球权益协议,以及收购细胞疗法企业亘喜生物。

在今年的太湖湾论坛上,阿斯利康将“出海”市场拓展到了沙特阿拉伯。阿斯利康与沙特阿卜杜拉国际医学研究中心举行了中沙医疗健康合作发布仪式,进一步推动中沙两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合作。一方面以中国医疗创新的经验带动沙特生命科学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速中国本土创新企业通过沙特开拓中东市场。

在王磊看来,中国药企研发的众多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但许多发展中国家尚未发展到这一阶段,因此可以选择巴西、沙特、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墨西哥等大型发展中国家市场作为切入点。这些国家人口众多,需求巨大,对中国创新药企而言也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但“出海”进程的深入也需要考虑内部能力和支持政策的匹配,尤其是本土创新药企原本仅对中国市场比较了解,知道如何在国内市场排兵布阵。如果要进行全球化布局,就需要考虑企业在国际上的资源,以此应对随时而来的挑战。

那么,2024 年,中外药企的“出海”路径究竟该怎么走?

如何选择“出海”路径?

从当前国内市场的现实情况来看,本土创新药目前在同一靶点的争夺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就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局面。“出海”已不仅仅是一个选择,更是一个必然选择。

根据普华永道分析,创新药企业在“出海”时,通常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出海方式和不同的无形资产专利管理方式,以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转让定价管理的角度,中国创新药企业“出海”的无形资产商业化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自主“出海”:是指中国创新药企业利用自有资源对外投资,并在海外开展新药临床试验。新药在海外研发成功后直接进入相应国家的申报上市流程,获批后在海外市场销售。

借船“出海”:是指中国创新药企业通过与海外公司合作,利用对方的资源、市场渠道和经验来推进自有产品或技术进入国际市场。这种策略允许中国企业在没有完全自主建立海外市场能力的情况下,利用合作伙伴的优势来实现国际化。

通常,中国创新药企在取得阶段性研发成果后,会通过授权许可(License-Out)形式,将无形资产使用权转让给海外跨国医药企业。新利持有人可在特定条件下使用这些资产,开展临床试验、申报上市和销售等后续工作。反之,它们向中国创新药企支付首期费、里程碑付款和特许权使用费等补偿。

“联手出海”模式体现了更高层次的合作,中国创新药企与海外医药企业联合开发创新药,双方共担成本,共享收益。

针对多种出海模式,王磊指出,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方式。比如,龙头企业可在海外进行商业化运营、寻找合作伙伴协助经销或注册,甚至与跨国企业合作实现全面服务。

王磊强调,中小企业应与跨国企业合作,借助跨国合作引进技术、产品、人才和管理理念,让中国创新走向世界。

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创新药企通常具备正确的研发方向、产品差异化和高效执行力。这些因素也成为跨国药企选择BD合作或收购的主要考量。

普华永道指出,创新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研发创新能力和创新激励机制。无论采用何种出海方式,关注自身研发创新都是重中之重。

2023年以来,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等事件表明,中国明星Biotech被收购已成为常态。

由于生物医药行业环境遇冷、上市环境趋严、投融资环境日趋严峻,生物医药企业IPO数量减少、节奏放缓,导致企业的退出机制受到影响。当前核心产品尚未商业化、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生物技术公司面临生存考验,投资方也面临巨大的退出压力,特别是早期介入的资本。

而被收购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退出路径,除了成功上市、发展成为生物制药公司外,生物技术公司的结局还有更多可能。

从全球范围来看,跨国药企收购生物技术公司已成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在资本寒潮中,资金充足的跨国药企频频出手。对于收购方向,跨国药企表示,目前生物技术公司国际化布局仍需深化,国际合作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开展业务。跨国药企在完善自身管线布局时,也会考虑与这些公司合作。

在阿斯利康看来,中国在细胞治疗、ADC双抗等领域拥有许多创新能力很强的生物科技公司。对于这些公司来说,技术有限且研发成本高,选择与跨国药企合作是明智之选。

跨国药企高管认为,中国本土药企需要补齐国际化的短板。而对于外资药企来说,加速引进新产品一直是重点,但如何与中国创新更好地结合、完善生态圈、与中国资本更好地结合,是更应该做的事情。他们可以利用好“桥头堡”,向发展中国家拓展业务。

溢价收购成为趋势?

除了“走出去”之外,对于本土药企来说,被收购也成为重要“出路”之一。跨国药企会在精细评估生物技术公司的管线资产以及创新价值后,收购目标企业以完善产业布局。对于生物技术公司来说,在当前行业环境下被跨国药企收购,可以说是突围生存困境的新选择。

跨国药企具备成熟的药物开发和商业化经验,被收购的生物技术公司可以借助跨国药企的资源继续推进项目的开发和运营工作,实现双赢。

并非所有生物技术公司都能获得像亘喜生物那样的高溢价收购。有跨国药企高管表示,在筛选项目和企业时,跨国药企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大型跨国药企肯定会关注整体的管线布局,不少跨国药企对早期的研发管线和经过临床验证的项目很感兴趣。这意味着,在筛选项目时,他们会关注研发管线的整个流程,并希望借由自己的专业技能探索更多机会。

在合作项目的选择上,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合作企业的研究管线,无论是在临床前还是临床后,其研发进展都要走在国际前沿,且产品与市场上的现有产品有显著差异。从短期的协同角度来看,许多海外公司都拥有自己的 PD-1 或 PD-L1 产品。ADC 类产品可以通过与现有产品联合用药,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众多海外大型制药企业在寻求和选择合作对象时,会考虑相应 ADC 产品是否能够与其管线中的核心产品形成组合疗法,实现“1+1 大于 2”的效果。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不仅是 ADC 产品,许多海外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引进慢病管线,包括高血压治疗药物、GLP-1 减重代谢相关药物以及肝病领域药物。从大量的交易信息中可以看出,海外大型制药企业对各种慢病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如果中国拥有类似的资产,他们也会有较强的意愿进行沟通交流,以补充他们的现有管线。

合作团队之间的化学反应也至关重要。团队的质量和合作关系是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多位业内人士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有效的沟通才能真正地将想法变成现实。在科学探索领域,科学研究并非一条直线,合作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假设。科学是可以改变的,最初的假设可能与预期不符。能否进行良好的沟通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从事创新研发的企业,我们非常愿意探讨合作的可能性。无论亘喜生物、康诺亚还是诚益生物,我们选择与他们合作都是出于对优秀创新产品和技术的热忱。通过收购这些企业,我们可以显著拓展我们的研发布局。对于价格问题,我们不能只顾嫌贵,毕竟这些技术的含量很高。有了资金的支持,我们也能够让更多的初创企业及其科学家潜心进行研发。”王磊说。

对于海外大型制药企业而言,如果想要“扫货”或以合理的价格“扫货”,现在正是最佳时机。这些大型跨国制药企业也担心错过最后的机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