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GDP负增长 能源大省困守能源保卫战

发布时间:2024-05-20 16:22:06 

近期,山西省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山西 GDP 为 5399.56 亿元,实际增速仅为 1.2%,在 31 个省份中垫底,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3%。不仅如此,山西也是全国唯一经济缩水的省份,经济总量比去年同期减少超 400 亿元,名义增速为 -7.4%。

长期以来,山西经济与煤炭产业深度绑定,2021 年曾因煤价飞涨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但时过境迁,2023 年山西经济增速仅为 5%,未能超越全国平均水平。进入 2024 年一季度,经济表现更是急转直下。

专家普遍认为,山西始终未能摆脱“煤炭依赖”,导致“脱煤”进程过于缓慢。与山西长期并驾齐驱的能源大省内蒙古,已经逐步走出“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经济规模逐渐超过山西。

一季度,山西经济失速的主要原因仍然绕不开“煤炭”二字。数据显示,山西二产增加值为 2500.02 亿元,下降 0.3%,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 2.1%。三大门类中,采矿业下降 3.1%,制造业下降 0.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2.2%。

作为煤炭大省,煤炭开采是采矿业的主要部分,煤炭加工也影响着制造业。根据山西省统计年鉴,2022 年,山西 GDP 构成中 31.7% 来自采矿业,15.3% 来自制造业。

从煤与非煤来看,一季度山西煤炭工业下降 2.8%,非煤工业下降 0.8%。需要注意的是,煤炭工业占据山西工业规模的“半壁江山”,煤炭行业的风吹草动直接影响着山西经济表现。

在 2021-2022 年间,由于煤炭价格飞涨,山西经济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列。2023 年随着煤炭价格持续低迷,山西经济增速也随之放缓。去年,山西 GDP 达到 25698.18 亿元,同比增长 5.0%,未能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5.2%。

煤炭行业下行趋势至今仍未止息。有专家表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煤炭市场呈现出产量同比下降、进口量同比增长、消费逐渐转弱、电煤库存环比下降、煤价弱势下行的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原煤产量 11.1 亿吨,同比下降 4.1%。作为全国唯二年产煤过十亿吨的省区,山西一季度原煤产量 2.72 亿吨,同比下降 18.9%;同期内蒙古原煤产量 3.24 亿吨,同比增长 2.9%。这意味时隔四年,内蒙古原煤产量再次超过山西,位居全国首位。

《2024年山西省煤炭稳产稳供工作方案》提出,今年山西煤炭产量将控制在13亿吨左右,比去年减少约7800万吨。一季度,山西已减产6100万吨。

作为“一煤独大”的能源大省,山西曾因能源供应紧张而经历了“黄金十年”。但随后产能过剩加剧,经济一度“断崖式”下滑,GDP增速在2014年至2017年连续垫底。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指出,经济发展依赖单一产业风险极大,尤其煤炭产业对环境污染和对其他产业挤出的影响严重。山西经济增长要稳住,必须加快“脱煤化”进程。

山西产业转型探索由来已久。2006年,山西提出全面转型,解决产业结构单一化、重型化、初级化的问题。2012年,山西成为全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启全面转型之路。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山西退出煤炭产能1.57亿吨,居全国第一。煤矿数量由1078座减少至900座以下,先进产能占比提升至68%。

尽管如此,山西对煤炭的依赖度依然较高。2020年,煤炭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2.6%。长期依靠煤炭产业显然不可持续。在“双碳”目标下,产业多元支撑成为山西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1年,山西发布“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实现“一煤独大”向“八柱擎天”的转变。

曾刚认为,山西新兴产业占比偏小,影响力不足,需要加大发展力度。与陕西、内蒙古等产煤大省相比,山西在转型和多元化发展方面的步伐相对缓慢。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指出,陕西发展了科技、电子信息、新能源、旅游等新兴产业,经济结构更加丰富多元,支撑着能源产业转型。内蒙古则延伸煤炭产业至下游,布局大数据中心等新兴行业,摆脱了“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与山西经济总量相近。2020年前,内蒙古GDP领先山西,但之后被山西反超。

伴随着行业的重整和洗牌,山西在这一年重夺全国煤炭产业第一省份的宝座。2022年,山西GDP超出内蒙古2195亿元,创造了近十年的最大差距。

2023年,内蒙古以7.3%的GDP增长率直追山西,将两者之间的GDP差距缩小至1071.18亿元。今年一季度,内蒙古仍保持5.9%的经济增长率,GDP达到5604亿元,比山西高出204.44亿元,为其全年追赶甚至反超山西奠定了基础。

陈耀指出,山西肩负着国家能源保障的底线作用,衡量其发展不能只以GDP为标准。在保供的基础上,山西要实现经济发展,应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新兴生产力,加快传统煤炭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高端化转型,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大对算力等高耗能型未来产业的投入,并尽早取得突破,做出成绩。

山西的转型之路仍在继续。2月18日,春节假期后第一天,山西省政府系统召开了抓落实提高执行力电视电话会议。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金湘军强调,要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

去年底,山西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其中“全力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居首位,明确要求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客观地说,山西错失了许多新兴产业机遇。例如,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和吉利新能源汽车已早早布局山西,但至今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链条;富士康在山西两座城市率先布局,但山西的电子信息产业却未能成为支柱产业。

尽管如此,在曾刚看来,山西拥有晋商的商业文化基因,人口受教育水平在全国位居中上游,各项基础条件较好,加上中部地区崛起的利好,改变现状的机会很大。“最关键的是,山西不能再延续以往的套路。”曾刚认为,山西过去较少对外交流,应学习合肥等地区的做法,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重视与先进地区的人才联系和商务往来。

陈耀认为,创新驱动是实现山西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但山西总体上创新资源匮乏,应进一步发挥邻近北京的区位优势。但问题在于,山西谋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多年,却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抓手,亟需选择一些产业方向,培育特色新兴产业。城叔注意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2月26日至27日,山西省赴京津冀学习考察团依次访问了北京、天津和河北,实地考察了区块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氢能储能等前沿科技成果。金湘军表示,希望山西与京津冀在能源绿色发展、产业升级、生态环保、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加强高水平务实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山西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6.6%,较去年全年提升了12.8个百分点。其中,新兴产业投资增势明显,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了56.3%和24.1%。正如当地媒体所言,GDP增长率的暂时放缓并不可怕。山西要摆脱对能源的依赖,走出发展的阵痛,还需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