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婚礼攀比浪潮兴盛 奢靡浪费之风不可长
婚宴结束,热菜仍未上齐
某些地区婚礼攀比之风盛行,导致严重浪费
“婚宴摆满了一桌桌菜肴,层层叠叠。近三分之一的菜都没吃完,很多菜连动都没动一下。客人走后,还有菜没上齐。真是太浪费了。”提起五一期间参加朋友婚礼的场景,河北秦皇岛市民孟女士感叹道。
为喜结连理办几桌丰盛宴席招待亲友是传统习俗。如今在某些地区,这一习俗变了味——攀比、昂贵、浪费。繁琐的婚礼流程和动辄数十万元的开销让许多年轻人直呼“压力山大”,“办不起婚礼了”。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2023年7月至9月进行的一项专项调查显示,结婚花费的平均值为33.04万元,是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万元)的8倍有余。
受访专家指出,婚宴浪费问题由来已久,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同时还与餐饮行业的配套服务缺失有关。建议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树立婚俗礼仪新风,引导群众节约婚礼开销。
大量菜肴未动一筷子
打包现象稀少,浪费严重
筹办一场婚礼,通常需要新婚夫妇及其父母两代人共同参与。
32岁的吴先生于去年10月举办了婚礼。吴先生来自内蒙古一个小城市,由于工作地与家乡距离较远,便举办了两场宴席:一场在工作所在地举行的结婚仪式,一场在老家举行的答谢宴。两场婚宴均由双方父母操办。
据吴先生介绍,结婚仪式开销接近4万元,参加人数较少,约100人,其中宴席花费2.4万元。按照其工作所在地的标准,这一档次属于中等水平。
吴先生发现,婚礼仪式进行过半,服务员便开始上菜。鸡鸭鱼肉、各种蔬菜,宾客一边吃一边观看婚礼仪式。仪式临近结束时,宾客们已酒足饭饱,但热菜仍在上桌,最后剩下一桌子菜,有的菜品甚至完全未动。仪式结束,有少数亲友打包了一些没动过的菜带走,但更多却被浪费在餐桌上。
在老家的答谢宴上,参加人数约400人,花费4万余元。按照老家的习俗,答谢宴通常要摆两天流水席。
吴先生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父母在老家请了当地厨艺出色的婚宴团队,租用两个临时婚宴大棚,两天花费6500元;宴请了40桌亲友,每桌可坐约10人,准备宴席食材的花费约为2.5万元。香烟、喜酒、喜糖、喜茶等费用加起来1万余元。这些费用还不包括亲戚朋友帮忙的人工成本和红包。
山东市民刘先生于今年3月参加了一场婚宴。每桌八九个人,菜品近20道。开席后,热菜上菜速度很快,几乎没人动凉菜。热菜越上越多,桌子上摆不下,客人招呼服务员撤走凉菜,腾出空位摆放热菜。
这导致凉菜还没怎么吃就被扔掉了。
刘先生对此感到可惜,而且浪费的热菜也不少。首先上的当地特色菜,大家吃了一点就饱了。尽管如此,其他热菜还在继续上,包括价格不菲的海鲜。客人只是浅尝了几口就放下了筷子,最后的汤品和馒头、包子、花卷等主食上桌时,几乎没有人再动了。
关于打包,刘先生很无奈。有些菜品虽然没动过,但他们这一桌的人都是从外地赶来参加婚礼,当天要返回工作地点,无法打包剩余的菜品。现场有一两个人打包了,也主要是打包主食。大家动过筷子的热菜,即使剩下很多,也没有人打包,就这样被浪费了。
大家都知道婚宴浪费严重,感觉可惜,那么少上几个菜行不行?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明知会造成浪费,但大多数新人及其家庭还是骑虎难下,担心档次低了会丢面子。
看着剩下的酒菜,只有一小部分可以打包送给别人,吴先生感到很可惜。为了婚宴支出超过8万元,相当于父母一年的收入。起初,他反对办这么大,点这么多菜,但父母认为“别人都办得不错,我们一定不能差,必须得好好办”。
“在父母眼里,结婚是一件高兴事,也是一件关乎两个家庭面子的事。那么多亲朋好友来了,如果婚宴档次低了,菜少了,也不好看,所以硬着头皮也要把婚宴档次办上去。”吴先生说。
同样是去年结婚的张先生至今记得,刚办完婚礼的时候,他和家人吃了一个多星期的剩菜。他说当时也考虑过浪费的问题,想少花点钱,少上几个菜,但这个想法遭到双方老人的强烈反对。
仪式复杂,费用昂贵。
很多物资用完后就扔掉了。
婚庆公司的花费为1.1万元,礼服和婚车大约1万元。这是吴先生婚礼的“硬性支出”。
“不管请多少人,‘四大金刚’必须有,包括摄影、摄像、主持人和化妆师。”吴先生说。
在这个“刚需”上,来自河北的刘女士支出超过8万元:婚庆现场布置花费2.3万元,婚纱礼服花了2.7万元,“四大金刚”的聘请费用要3万多元。
记者了解到,关于婚礼的筹备,目前新人往往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依靠自己和家人,多方比价后联系婚庆公司和婚宴场地等;另一种选择婚庆策划公司,婚庆公司大多提供一站式策划服务。
如果选择一站式婚礼,则意味着新人不用多方联系,只需准备婚礼当天所需的烟、酒、糖、茶即可,婚礼司仪、造型师、摄影师、现场布置和婚车等都由婚庆公司承办。以北京为例,多家婚庆公司的价格表单显示,一站式策划价格在6万元至10多万元之间,婚宴一桌的价格在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来自四川的李女士去年9月举办了婚礼,她直言婚礼流程像一个消费主义的陷阱:筹备过程复杂,婚礼流程繁琐,婚礼仪式上有很多浪费。
李女士花了几万元举办婚礼,其中包括婚礼司仪和车队。“我真后悔没自己上台主持。”她说,“酒水红包也不少,如果不用考虑父母的想法,我其实不太想办婚礼。”
李女士要求“性价比高”的婚礼,预算在三四万元。她咨询了多家婚庆公司,选择了报价最合理的。
“我不需要水晶吊顶之类的装饰,现场喜庆大方就行。那些报价10万元的,肯定有水分。”在与婚礼策划师沟通时,她坚持能用假花就不用真花,能租赁就租赁的原则,尽可能省钱。最终,她的婚礼花了6万元,“虽然超了预算,但本地不算贵。有两个朋友的婚礼和我差不多时间,光是现场布置就花了10多万元,很多东西用一次就扔了。”
李女士认为超预算有部分原因是“不得不花”。比如婚礼当天,主持人擅自带了3个督导,结束后每人收费500元,“不清楚他们到底是做什么的,但这个钱必须给。”
有些东西婚礼前不买会遗憾,买了用不完,比如气球、喜字、贴花、门口签到台等。这些东西花了一千多元,只在婚礼当天用得上,剩下的很多,“扔了可惜,不扔又没地方放”。
5月1日假期,刚在北京平谷区当完伴郎的蔡先生对此深有体会。“婚礼很不错,但剩下的饭菜、买多的瓜子花生、车队和只用了一次的物料让人心疼。”蔡先生说,为了婚礼讨彩头,所有物料都要多准备一些,最好有富余。比如瓜子花生准备了200斤,实际只用了100斤左右,剩下的只能拿回家。婚车有8辆奔驰,装饰用的鲜花只在迎亲路上用了一小段,之后就丢掉了。宴会厅的气球、灯笼、装饰KT板、吊顶拉花和红地毯都是用一次就扔了。
两代观念冲突,攀比之风加剧
和李女士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办简约的婚礼,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来自江西南昌的姚女士今年26岁,正在筹备婚礼。备婚之初,她对婚礼充满了期待。
备婚过程中,她和父母的分歧越来越大。从婚期、婚礼场地到宴请宾客名单,几乎每一个细节都难以达成共识。
姚女士想和未婚夫旅行结婚,然后在双方老家办一场答谢宴,不再举行传统婚礼仪式。
但父母的想法和她截然不同。他们希望女儿的婚礼排场大,尽可能多请宾客,这样既有面子,又能多收份子钱。
婚礼自主权受限,父母反对简办,姚女士面临婚期无法确定的困境。
对来自河南北部农村的韩先生而言,婚礼已成沉重负担,继彩礼之后,压垮家庭的又一根“稻草”。
当地习俗规定,婚宴包括订婚宴和结婚宴,不仅包含酒席开销,还有给女方亲属、司仪、媒婆、婚车司机等发放红包,以及准备各种礼品、服饰、婚纱照等费用。
韩先生指出,婚宴开支惊人,订婚宴参宴人员已扩展至直系亲属以外,司仪、录像等习俗也增加,烟酒档次更是大幅提升,导致费用大幅上涨。
结婚宴的开销主要体现在菜品上,菜肴数量过多,每桌花费上千元。迎亲车也有讲究,要求偶数且布满红花。拜堂装饰也被外包给婚庆公司,提供一系列商业化流程。
韩先生曾试图反抗层层开销,但母亲的冷战使他放弃。村民们以尊重传统为由,攀比成风,婚宴上的烟酒成为攀比的代表。
解决对策:
华中师范大学黄振华教授的研究显示,婚宴开支给农村家庭带来了困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问题尤为突出。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王运慧研究员认为,婚宴浪费问题由传统文化、社会风气和餐饮业服务缺失等因素共同造成。
中国人民大学刘俊海教授指出,婚庆行业高消费的原因包括需求驱动、社会观念、商业化倾向、市场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等。
受访专家建议从完善村规民约入手,推进移风易俗,逐步改善这一现象。
黄振华表示,可以将“婚礼婚宴不得铺张浪费”等条款加入村规民约。需要注意的是,村规民约要依法制定并取得村民一致同意才能发挥效力。在制定相关条款时,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并经会议讨论、表决、签字等程序确认。
黄振华提出,为了增加村规民约效力,可以制定激励或惩罚措施,并由威望高的村民或村干部负责执行落实。一些地方风俗需要借助内生力量进行改变,例如在村内组建红白理事会,有意识地引导村民简化婚姻程序、节约婚礼支出等。
黄振华介绍,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李店镇飞跃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地成立的红白理事新风会专门应对婚丧嫁娶中的陋习,要求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禁止大操大办,取得了不错效果。红白理事新风会成员都是村里威望高、热心公益的村干部和村民,他们的言行更有说服力,也能更好地化解相关问题。
为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创新,推出了结婚颁证服务和集体婚礼。他们设立室内外颁证场地,大力推行集体婚礼和慈善婚礼,邀请政府领导、社会名人、模范代表担任特邀颁证员。鼓励新人邀请父母、亲朋好友见证婚礼,并组织新人共栽“甜蜜树”、共育“幸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