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低碳出海新动能 锂电监管重磅修订开启

发布时间:2024-05-20 16:20:38 

5 月 8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公告,征求对《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及公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这标志着《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这一行业准入门槛自 2015 年起迎来了第三次修订。

乍看之下,新征求意见稿似乎主要提高了锂电产品技术参数要求。但仔细对比现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 年版)》和此次公布的《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 年版)》,我们可以发现文本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变化。

在备受关注的产品技术参数方面,动力型电池是此次修订中改动最大的,不仅单独拆分了针对两轮车等平台的小动力电池要求,在大动力电池中,功率型电池的技术水平也大幅提升。单体电池功率密度从 2021 年要求的 ≥500W/kg 调整为 ≥1500W/kg,电池组功率密度从现行 ≥350W/kg 调整为 ≥1200W/kg。

其他提高幅度较大的指标包括硅碳负极材料比容量(≥420Ah/kg 到 ≥480mAh/g)、聚合物单体电池体积能量密度(≥500Wh/L 到 ≥650Wh/L),反映出近年来掺硅技术成熟度提升和在消电领域的应用进展。

在征求意见稿的其他内容中,生产经营和工艺水平部分新增“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并加强了研发能力考察,鼓励企业自建或参与联合建设中试平台。在生产工艺和设备上,细化了单体电芯生产的环控要求,要求露点温度 ≤-30℃。对电池组生产企业则增加了静电防护能力和电池管理系统功能要求。

在安全和质量管理部分,2024 版重点新增了铁路运输规范要求,提出“铁路运输的锂电池应符合《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铁路危险货物品名表》(TB/T 30006)等相关要求。”

在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部分,2024 版提出鼓励企业建设应用工业绿色微电网,并细化了锂电产业链生产单耗要求。新增了企业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环境污染事件和生态破坏事件,以及开展锂电池碳足迹核算的要求。

在监督和管理部分,工信部将“未按时报送自查材料和经营情况表”也列入对公告企业撤销资格的标准,对企业日常合规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理解此次新版征求意见稿出台的时机以及规范内容的调整?

从时机上看,行业规范条件修订并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近期对锂电产业的唯一监管动作。

4月底,工信部组织起草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 43854—2024)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将于2024年1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内容严格,例如针对单体电池强制要求进行过充电、针刺等测试,几乎排除了高镍三元装车的可能,并要求锂电池生产企业标注正常使用条件下电池安全使用年限,电动自行车禁止使用梯次利用锂电池。

同在5月8日,工信部还公示了申请立项的《电子电器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参与起草单位包括ATL、欣旺达等消费类电池巨头。

从对消费类、小动力电池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建设,到修改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一系列动作清晰显示出主管部门当前对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关注。而这样的关注恰恰也是产业界所需要的。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监测数据,今年1-3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累计产量为184.6GWh,同比增长33.5%,而同期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85.2GWh,同比增长29.4%,装车率较去年同期进一步下滑。供过于求格局目前仍未看到迅速扭转的前景。随着经营压力持续累积,锂电企业也在通过生产、运营、资本支出等各种手段降本增效,其中不可避免存在一定风险,例如部分白牌电芯流入两轮电动车市场,随之而来的就是潜在的电动车自然风险。

鉴于锂电产业链防范与化解风险的迫切性,工信部等主管部门适时强化监管,有利于优胜劣汰,加速落后产能出清,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行业规范条件的具体内容修订,同样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向性,例如在产品技术参数上,上文已经提及新版规范对功率型电池要求有翻倍提升。背景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混合动力车型的加速渗透。

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1-3月,新能源汽车批发结构中,纯电动占比较2023年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真插混(PHEV)占比则提升约6-8个百分点,成为不少电芯厂商眼中的细分蓝海。此时大幅收紧的技术标准,显然可以拦截一部分抱有投机心态的玩家,利好有长期技术积累的功率型电池厂商。

而上文提到的其他新增规范内容,则可用“低碳、出海”两大关键词贯穿起来。

锂电池领域的环境议题日益受到业界和公众的关注,甚至被部分国家利用来构建“绿色壁垒”,阻碍中国新能源产品进入海外市场。例如,中国和欧盟在对产品碳排放进行计算时,对相同的电源形式使用了不同的电网因子。后者声称计入了全生命周期影响,实质上成为变相的贸易歧视工具。随着欧盟出台新的电池法案,明确对锂电池产品施加碳足迹披露要求,可以预见今后相关争议将越来越明显,中国行业组织和企业应积极应对。

新版规范中提出了多种低碳发展指导要求,包括鼓励创建绿色工厂、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细化锂电池产业链生产单耗要求,考核企业环境破坏事件,开展锂电池碳足迹核算等。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较为完善且协调一致的低碳发展导向,有助于加快行业低碳转型的步伐,提前规避潜在的外部风险。

在锂电池出口方面,海运和空运领域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货物运输安全和包装要求。但在铁路运输领域,锂离子电池陆运规范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版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对铁路运输锂电池的要求,有望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体系。

此前,作为九类危险品的锂离子电池运输受限,去年有企业反映“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不作为危险货物运输”的“一定条件”不明确,导致铁路运输企业拒绝接受含锂电池的电子产品。随后,国家铁路局和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指导意见,明确了消费型锂电池铁路运输规定、技术规范和安全监管要求,中欧班列迅速成为中国锂电池产品出口的重要通道。

总体来看,从2015年出台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初稿到之后的多次修订,这一行业文件都是在锂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时点发布的,也见证了产业发展的重大跨越。

当前,中国锂电池产业正处于调整期,产能规模超常规增长放大了行业周期的影响,外部贸易保护主义趋势也使企业不得不应对地缘政治等新的结构性影响因素。在新版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指引下,以技术创新为本,拥抱低碳和出海潮流,将成为中国锂电池企业穿越周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