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农险创新护粮穗 增产增收创辉煌

发布时间:2024-05-20 16:20:3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同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正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层次为我国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成为越来越多的农民青睐的“心头好”。近年来,农业保险有哪些创新服务?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而言,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就此,记者进行了深入调研采访。

提升风险保障能力

近日,记者来到河南省博爱县磨头镇的田间地头,实地观摩了植保无人机对麦田进行“一喷三防”作业。技术人员指导无人机驾驶员驾驶装载着混合药剂的植保无人机,精准高效地将药剂喷洒在磨头镇际西村120亩麦田上,有效预防病虫害、干热风、倒伏等灾害。

“一喷三防”是保险业将农险渗透至农业生产全过程,从侧重灾后补偿向注重灾前防御转变,将风险关口前移的创新助农方式。河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马新明表示,小麦生长主要经历长苗期、长穗期、长粒期三个阶段,当前小麦正在抽穗,此时小麦对病虫害尤为敏感,处置不当会严重影响夏收产量和农民收益。

作为产粮大省,河南省四分之一的小麦种植面积集中分布于此。为打好春耕“第一仗”,大家财险广泛开展“一喷三防”防灾减损服务,受益对象覆盖河南省5个地市、5个县区,累计覆盖农田超过20万亩,惠及农户3.1万户次,出动无人机约2000架次。

据记者了解,这不是大家财险第一次为农户捐赠春耕物资。近年来,每到春耕关键期,大家财险都会为困难农户提供农业物资。而类似为困难农户提供农资、农技的助农工作,不仅大家财险在做,还有人保财险、国寿财险等多家保险企业都开展了相关工作。保险业始终走在助农护农惠农的前列。

为磨头镇麦田“一喷三防”是保险业护航农业发展的缩影。保险业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不断丰富普惠金融内涵。近年来,国家持续完善农业保险体制机制,按照“中央发展大宗,地方发展特色”的思路,加大了对小麦保险的补贴力度,农民只需缴纳较少的保费即可享受保险保障。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保险在保障“三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家财险总公司农险事业部总经理陈山表示,“未来,大家财险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践行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要求,全面落实开展‘保险增量,风险减量’行动要求,更好地满足‘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蓬勃发展,保费收入、赔付金额和服务农户数量均大幅增长,有力地发挥了支农、惠农和强农作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农业保险累计为脱贫地区提供4.3万亿元风险保障资金,年均增长7%。2023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1430亿元,增长率高达17.31%,目前已成为全球农险保费规模最大、覆盖农产品最多、业务模式最丰富的农业保险大国。

科技赋能农业保险风险减量是近年来保险业重点推进的方向。业内专家指出,要更好地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就需要增强产业韧性和提高农业全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农业保险应转变工作思路,从保障单一环节向保障全流程转型,强化风险减量服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以阳光财险为例,该公司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运用新兴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农业保险服务水平。2022年夏季至秋收期间,黑龙江省内多地遭遇冰雹、洪涝和霜冻灾害,农业受灾严重。由于受灾面积广,定损难度大,阳光财险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快速、准确地对受灾区域进行查勘测量,及时确定受灾面积,为23089户次发放赔款6250余万元,增强了当地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受灾农户及时恢复农业生产提供了支持。

阳光财险农险部负责人王洪军表示,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农业保险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农作物苗情、长势、灾情进展和损失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保险科技能够为传统农业提供有效的风险减量管理和高质量损失补偿。未来,阳光财险将深入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将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于农村金融服务,着力解决农险融资问题,提升农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农业保险仍存在重前期投保和后期赔付,轻灾害预防和过程管理的现象。农业保险需要在保障精准理赔、应赔尽赔的基础上,加强风险减量服务,将农业保险工作思路从“灾后补偿”转向“灾前预防”“灾中干预”“灾后补偿”的全流程保障,与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同频,降低农业风险发生概率,减少农业灾害损失。

去年夏季,全国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洪涝灾害频发,局部地区出现农田渍涝和农作物倒伏现象。为应对汛情,大家财险在全力做好理赔服务的一方面科学制定并发送暴雨风险提示、防灾防损提示和应对措施函,指导农户做好灾害预防工作;进一步升级完善“农险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卫星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科技手段,甄别易发生灾害的地区并实地走访勘测,第一时间对排水河展开筑坝清淤工作,将被保护区域内的防台风和防汛排涝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的水平,保障了近2000户农户13.52万亩农田的农业生产安全。

保险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以科技赋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陈山表示,一直以来,大家财险不断强化事前风险管理,以灾害预报、预警,以及灾中施救和减损为抓手,将农业保险从“灾后补偿”转变为“灾中减损”和“灾前预防”,不断延伸保障范围。未来,公司将加快构建和完善农业全产业链保险,从“保障灾害、保障成本”向“保障价格、保障收入、保障全生产链条”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完善风险分散机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巨灾保险制度。这是巨灾保险首次被中央一号文件提及。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例如,近期广东中北部地区遭遇强对流天气和持续性强降雨,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韶关、清远、肇庆等地出现农房受损、农作物受灾等情况。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数据,4 月 19 日至 4 月 28 日 12 时,辖内保险机构累计接报案 3.47 万件,报损金额 6.99 亿元,其中农险报损金额 1.57 亿元。

如何从容应对自然灾害频发,建立健全农业巨灾保险制度?业内专家建议,应完善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强化农业再保险制度设计,建立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发展现状的农业再保险制度体系。一方面,完善并落实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通过稳定可靠的再保险制度实现农村保险持续扩面、增品、提标;构建多元化风险分散工具,建立“农业再保险基金”“再保险 + 大灾基金 + 巨灾债券”“再保险 + 巨灾债券”等组合工具,实现将农业大灾在风险分散体系内对冲。

再保险作为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重大灾害、助力构建韧性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中再产险通过商业巨灾风险领域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持续开展巨灾保险创新和落地应用,推动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政策性巨灾保险和商业保险中,中再产险平均每年承保台风风险保额超过 9 万亿元,地震风险保额接近 5 万亿元。“中再产险全面参与江西、四川、福建、青海等地农业巨灾和天气指数保险业务创新,为农业、渔业、林业等提供风险保障超过 4 亿元。”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拟任总经理王忠曜介绍,中再产险积极推进种业保险产品创新,构建种业公司、直保公司、再保公司一体化合作机制,共同开展覆盖育种研发、制种繁种、推广销售等全产业链保障的保险产品研发。

王忠曜表示,未来中再产险将发挥再保险特色优势,针对种业、机械等关键核心领域,潜心开展基础研究,研发专属保险保障产品,夯实农业生产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基础;针对地方农业特色产业,提供多样化和定制化的保险保障,为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提供有效风险管理解决方案。